近年来,全球储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。根据相关数据,202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量约为175.4 GWh,预计2025年新增容量将达到247 GWh,同比增长35%。然而,随着储能规模的扩大,安全事故也逐年上升。统计显示,2025年1-5月全球新增18起储能相关安全事故,其中系统层面的缺陷占比高达72%。绝缘故障和漏电作为储能系统的“隐形杀手”,成为威胁系统安全的核心风险。本文将聚焦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绝缘故障,探讨漏电监测技术的应用。
储能漏电监测的技术方案对比
为应对上述风险,除了在设计阶段采用冗余绝缘和故障隔离措施外,还需加强绝缘电阻测试和漏电流实时监测。以下是常见的漏电监测技术方案对比:
技术方案 | 原理简述 | 优点 | 缺点 |
绝缘监测装置(IMD) | 注入信号法测量绝缘电阻 | 成熟、适用于直流系统 | 响应慢、无法定位故障点 |
残余电流互感器 | 检测不平衡电流 | 适用于交流侧 | 直流漏电检测能力弱 |
电阻分压法 | 测量对地电阻 | 成本低 | 精度低(>100 mA) |
磁通门传感器 | 高频磁通门技术 | 高精度(μA级)、低温漂 | 成本较高 |
结论:磁通门技术因其高精度和快速响应特性,更适合储能系统对微小漏电流的严苛监测需求。
绝缘故障和漏电是储能系统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。通过采用磁通门漏电流传感器等高精度监测技术,可以实现对微小漏电流的实时监控,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,有效预防热失控和火灾事故。在储能系统设计与运维中,应结合冗余绝缘设计、环境控制和高精度监测技术,构建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。